科普俱乐部

返回探探空间

海螺里的声音2011-08-10

人们都知道,把耳朵靠近海螺可以听到声音,由此还编出许多美丽的童话。实际上,海螺是一个共振腔,它会把周围的某些声音,包括风发出的沙沙声、海浪声,甚至某些动物或人的叫声进行放大,听起来好像是海螺中发出的声音,感觉很神奇。你如果认真去辨别的话,你还会发现,不同大小的海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,因为它们的共振频率不同。其实只要有腔体的物体比如纸筒、管子、瓶瓶罐罐等都有这种现象,只不过不那么浪漫罢了。

海螺等腔体为什么会放大声音呢?以前我们曾介绍过,我们听到的声音实际就是空气的振动,这种从振源发出的振动会向四面八方传播,传到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声音。声音传播到一些腔体,比如管子之类的物体,特定的声音会被增强。这是因为腔体中的空气被带着振动起来,但是只有与腔体共振频率相同的振动才会达到最大,也就是产生共振。所以在海螺中听到的声音只是一种单一的声音,不会听到周围所有的声音。

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各样的发声体,不外乎都是设法让空气振动起来,有些声音耳朵听起来比较动听,那就是乐音。乐器就是可以发出一些特定频率声音的器物,按一定的规则搭配,可以组成美妙的乐曲。管乐器是典型的利用腔体的共振发声的,我们来看看它的发声原理是什么,也可以试着自己做一个简单的乐器。一般管乐器都有一根或一组管子,外加一个簧片或哨子,簧片或哨子经速度足够快的气流吹动,产生湍流,引起空气振动,管子的作用“挑选”合适频率的振动放大,形成特定的声音。实际上,管子中空气柱以固有频率产生共振,形成驻波,把声音放大传播出去,管子实际不是直接声源,只是个“二传手”。如果管子两端开口,管内的驻波为1/2波长,中间是波节,两端是波腹;如果管子一端封闭,形成的驻波为1/4波长,闭端为波节,开端为波腹。这也很好理解,封闭端自然动不得,为波节;开口端气体运动最顺畅,自然是波腹了;两端皆开,声音从两端入,中间为波节。当然,这样的声音是所谓的基音,其中还可形成一系列多倍频率的泛音。

这样的话,管乐器的发声频率只与管长有关。我们知道波长λ=v/f,其中v是波速,2 0℃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每秒343米;f是频率。若是闭端的管子,管长L=1/4波长,其固有频率f=v/4L,或者L=v/4f。

照此我们可以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管乐器,我们知道,音乐基本的7个频率依次为:Do(264赫兹)、Re(297赫兹)、Mi(330赫兹)、Fa(352赫兹)、Sol(396赫兹)、La(440赫兹)、Si(495赫兹)。如果你想要制作一件“高档次”的乐器,可以试试用有机玻璃管,省事的话干脆就用纸来做。管的直径大小关系不是很大,7根管的长度为:Do(32.5厘米)、Re(29厘米)、Mi(26厘米)、Fa(24.4厘米)、Sol(21.7厘米)、La(19.5厘米)、Si(17.3厘米)。我们把这些管底端封闭,按长短顺序并排粘到一个水平底座。

现在让我们来试一下效果如何。首先在管口的上方吹气,其实这就相当于一只排笛。气流使管中的空气振动,不过只有与空气柱的固有频率相一致的振动才能保持较长时间,甚至声音会变大,能够听得很清晰。也可以把耳朵贴近开口,听一听在房间里的背景声音中,每一根管里放大的分别是什么声音,看看跟你设计的乐音是否一致。你会发现两种情况下音阶都是一样的。

我们还可以用两根管子套起来,可以拉伸套管改变管子的长度,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,长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,不妨我们自己也学着做一个。

在索尼探梦科技馆就有这样一件展品,名字叫“牧羊神之笛”,它是由一排长短差异的玻璃管组成,玻璃管两端开口。要想发出与你设计的“乐器”同样的音阶,管子长度就要多出一倍。这件展品旁备有一胶皮垫,用它敲击玻璃管底部可以发出声音,我们会听到每一根玻璃管都会发出一种特定的声音。不同长度的管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,说明不同长度的管子对声音是有影响的,仔细听我们会发现:较短的管子发出的音调较高,较长的管子发出的音调较低。不用敲击,把耳朵贴近管口,也可以听到特定的声音,因为环境中有各种声音,它会把特定的声音“挑选”出来。


管风琴


索尼探梦——牧羊神之笛


空气发声的根本原因